第249章 北地风云 (1/2)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两位大佬重新归位。
吴用的脸上挂满了惋惜:“真是抱歉,在下与寨主反复测算,以目前的情况,无法提供更多的官位给山东的士子。”
听闻此言,晁迪很是失望,辛赞则颇有几分恼怒。
吴用话锋一转:“只是如此一来,对广大学子属实不公。这样吧,我梁山愿意拨出大笔银钱,兴办文学院、科学院、格物院各一所,每所征招五百名大学士,授予博士印鉴。各位博士可在这三处学院自由展开学术活动,研究经费由我梁山承担。后续我们梁山的地盘扩充的话,便在这些博士中间择优取仕,如何?”
王小飞笑道:“除此之外,懂得堪舆、农桑、术算、军略等杂学的士子,我们梁山也是很欢迎的。如果确有真才实学,还可以再扩建一所五行院,待遇同上。”
晁迪和辛赞闻言大喜,就连李清照也来了兴趣。
“我和明城懂得金石学,便来当你这五行院的院长,如何?”
“那便最好,只是莫要误了黄局那边的漫画项目,不然老黄会很伤心的!”
黄有实连连摆手,哪能呢?
寨主真是的,这种大事,就不要把老黄扯进来嘛。
辛赞笑道:“寨主与军师,颇得权变之能,在下佩服啊!”
吴用道:“我们梁山诚意十足。接下来还望诸位能帮忙宣传,也借此机会,打消山东士子对我梁山的疑虑。大家携起手来,共同建设美好济州!”
……
最要紧的事情得到解决,接下来的宴会气氛就很融洽了。
辛赞和晁迪心里明白,梁山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都将是山东大地的话事人。
没办法,梁山雄厚的军事力量摆在那里,而日渐衰落的宋庭,根本无能为力,只能听之任之。
这一点,在江南方腊、淮右王庆、河北田虎那边,也同样适用。
就连驻守陕西的种师道,眼下也不怎么听话了。
天下的形势发展到现在,颇有些唐末诸侯割据的味道。
再加上北地的女真骑兵蠢蠢欲动,将来要是真打起来,那可就是山河破碎、群雄逐鹿的局面。
在这种情况下,读书人的出路,必须要足够多元。
以前为宋政府服务,要做那治世之名臣。
现在宋政府不行了,像曹操、司马懿那样的乱世之奸臣,也是可以考虑考虑的嘛!
……
酒不是什么好东西。
喝着喝着,就喝出了意外。
赵明诚身子骨本来就弱,结果一高兴喝高了,就有些发飘,发晕,后面就扑倒了。
吴用见势不妙,赶紧派人去请安道全。
神医就是神医,一番施治下来,赵明诚幽然醒转。
李清照泪眼婆娑道:“安大夫,我丈夫的病……”
安道全叹口气,颇有些无奈:“赵员外根骨不佳,这个病又伤了根基,恐怕……”
李清照一听,哭得更厉害了。
赵明诚自己,也是心绪黯然。
这个世界很美好,我的老婆很漂亮,真的不想走哇!
“不过有个法子,能够延续赵员外的寿数的。”
此言一出,赵明诚夫妇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,连声追问。
安道全微微一笑,指了指自家的寨主。
王小飞摇摇头,安院长真是的,自己看不好的病,最后还得落到我的头上。
当然,人有好生之德,王小飞也不忍心让赵明诚这位优秀人才就此陨落。
当即引动开天神树,麻溜地斩出一根银枝,化入赵明诚体内。
效果嘛,那自然是立竿见影,安道全上前搭搭脉,便知这赵员外又有救了。
寨主这一手,可真是神奇啊!
赵氏夫妇二人,也对王小飞连连道谢。
场面一时变得很融洽。
……
总而言之,今天这顿宴席,非常成功。
梁山与山东士林领袖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。
赵明诚的身体也得到了神秘力量的赐福。
黄局长和李清照之间的漫画战争,终于结束。
总之是皆大欢喜。
接下来,就是兑现诺言的时刻。
事实证明,如果秉持本心,真心实意地办事,还是能办成的。
梁山投入巨资,营建四所超级豪华的学宫。
散落在山东各地的才具之士,在晁迪、辛赞、赵明诚、李清照等人的鼎力介绍下,纷纷搬入学宫之内,开展各种学术活动。
李清照本人,更是兼任五行院的院长。
读书人其实是最需要交流的群体,各种思想的激荡碰撞,才能擦出璀璨夺目的文明火花。
更有一些生活困顿的士子,扶老携幼,投奔而来。
不管是为了学术,还是为了生活,亦或者是为了“功名”,总之有一大批的读书人,聚集在梁山麾下。
令王小飞惊喜的是,在这些慕名而来的士子当中,还真有梁山目前急需的超级人才。
其中有两个,尤为重要。
一个叫做邓载,另一个叫做薛稷。
这两人属于同一个门派,门派的名字,唤做农学。
……
华夏文明属于农耕文明,农学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。
很多人对此展开研究,也涌现出相当多的优秀农学家。
从春秋时期的许行,到西汉时期的泛胜之,再到北魏时期的贾思勰,都是很有名的人物。
两宋之交,也有一大批杰出的农学人才,活跃在天南地北,指导老百姓种地。
邓载的父亲邓御夫,便是个中翘楚。
邓御夫颇有隐士之风,不愿出仕,反而愿与农桑为伍。
晚年时,邓御夫将自身数十年的农学经验,撰成《农历》一百二十卷,传于后世。
邓氏家族久居济州,此次梁山大办学宫,晁迪便向推举了子承父业的邓载。
邓老弟,赶紧过来吧,梁山的经费充足,正好拿来搞研究。
而邓载对梁山的观感,其实是不错的。
他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,对于梁山的土地政策,非常熟悉,也很拥护。
现在又有经费支持,又有熟人举荐,就赶紧跑过来了。
……
相较于有家学传承的邓载,薛稷属于野路子出身。
他家境贫寒,种地是他的本职工作。
很小很小的时候,薛稷就跟着父母,在土里刨食了。
也不知什么原因,他种的庄稼,总是比邻居们好上一大截,大家伙儿羡慕不已。
这就是天赋,普通人终其一生,都无法拥有的东西。
靠着种地的绝活儿,薛稷家里的情况渐渐改善。
还有些地主专门把他请去,指导种田事宜。
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,薛稷可能也就是个种田小能手。
命运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发生了转折,有个神秘老人偶然间瞧上了他的天赋,动了收徒之念,之后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指点。
从此以后,薛稷对农学一项,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他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出色的农民,而是想着书立说,将自己种田的经验传承下去。
这也是薛稷的神秘师傅,对徒弟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。
问题是,着书立说是需要经费的,出身贫寒的薛稷,没有这个资本。
梁山开设学宫的消息传来,薛稷立刻意识到,这是个好机会。
……
邓载和薛稷的加盟,令农学这个有些落寞的学派,重新焕发生机。
他们合作整理的农业小册子,很快就为梁山的农业生产,带来了重大贡献。
至于大部头的农学典籍,恐怕还得花些时间整理。
掌管梁山农业局的铁扇子宋清,听到这两位超级人才加盟,便不远千里,从南方赶来,向二人登门求教,共同交流农业经验。
一番印证下来,双方都有很大的收获。
尤其听说梁山在南方山区尝试营造梯田的行动,邓载和薛稷大加赞叹。
薛稷道:“也不知老师眼下在什么地方,他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,肯定会十分高兴!”
宋清来了精神:“薛博士,您的师傅,想必也是位农学大师吧!”
薛稷挠挠头:“我师傅确实挺厉害的。”
邓载笑道:“何止是厉害,简直是厉害的没边儿了!”
宋清惊讶道:“竟有如此神人,姓甚名谁,能否请来梁山?”
薛稷答道:“我师傅姓陈,单名一个旉字,他走南闯北,居无定所。听朋友讲,师傅这几年在苏州一带活动,专门研究水稻种植。宋头领如果有意,可派人前去寻访。”
宋清把这事儿记了下来,派出专门人马,在南方搜寻陈旉的踪迹。
梁山在南方的投入也很大,要是有会种水稻的高手助阵,那自然是如虎添翼的好事。
……
梁山的事业蒸蒸日上。
但天下其他的势力,很多都混得不好。
北方阴山山脉中段,有一片浩瀚的森林,人称夹山。
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,眼下就在夹山落脚。
金兵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,阴山山脉原本从属于辽国的部落,大都归降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