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3Q小说网 www.3qxs.net,最快更新定秦曲最新章节!

    假如说中国历史上的庙号在某个意义上,直到清王朝灭亡,都算得上是对帝王一生有着相应正确的褒贬评价。

    那么,中国历史上的谥号评定,在很多方面而言,就算是一个面子工程了。尤其是在唐王朝之后的情况而言。

    谥号,分为官谥,和私谥。基本上就是作为东亚大部分国家的古代君主、诸侯、大臣、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,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,评定褒贬,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、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。此外,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,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。

    而根据夏商周断代史的相应研究表明,迟至周穆王前后,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。

    后期,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,要取决于“圣裁”。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,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。

    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“谥号”外,称呼大臣、学者名流的“谥号”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;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,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,如曾文正(曾国藩)、岳武穆(岳飞)、陶靖节(陶渊明)等。

    其中,文正,武穆,靖节就是以上的人员的谥号,这种称呼方式,更多是后人对其的一种敬称。

    谥号制度形成,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,即《逸周书?谥法解》中提到的周公制谥。但是近代以来,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、懿王阶段,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。

    但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是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,这一点已经是一个事实,而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“子议父、臣议君”的嫌疑,因此把它废除了。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。

    而张嘉师认为有意思的地方是周文王、周武王不是谥号,是自称,周昭王、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。这一点应该是基于王国维的谥号考证作为基础的。若是周公旦制作谥法的话,那么周文王,周武王甚至是商纣王很明显就是当其时追加的谥号。

    谥法初起时,只有“美谥”、“平谥”,没有“恶谥”。善、恶“谥号”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,即周厉王因为暴政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”等被谥为“厉”,另外还有“私谥”。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。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,供确定谥号时选择。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:

    上谥。即表扬类的谥号,如:“文”,表示具有“经纬天地”的才能或“道德博厚”、“勤学好问”的品德;“康”表示“安乐抚民”;“平”表示“布纲治纪”。

    下谥,即批评类的谥号,如:“炀”表示“好内远礼”,“厉”表示“暴慢无亲”、“杀戮无辜”,“荒”表示“好乐怠政”、“外内从乱”、“幽”表示“壅遏不通”、“灵”表示“乱而不损”等。

    “下谥”之“恶谥”: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,“国人”发动暴动,他逃到彘(今山西霍州市东北)并死在那里。“厉”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“恶谥”。

    中谥,多为同情类的谥号,如:“愍”表示“在国遭忧”,“在国逢难”;“怀”表示“慈仁短折”;“思”表示同情

    私谥,这是有名望的学者、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、门生、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;“私谥”始于周末,到汉代才盛行起来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,但是都有谥号。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。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,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。

    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(一世一元),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,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(正统,天顺),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。代宗即位,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,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(夺门之变)重新做了皇帝,所以有两个年号。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,是肃顺他们拟的,不久慈禧发动政变,杀了肃顺。年号改作同治,原来的年号没叫开,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。

    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、大臣、贵族(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)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,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,始于西周。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,死后获谥。这是谥法之始。

    《周礼》说:“小丧赐谥。”小丧,指死后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《逸周书?谥法解》:“谥者,行之迹也;号者,表之功也;车服者,位之章也。是以大行受大名,细行受细名。行出于己,名生于人。”

    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: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,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。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,由即位皇帝宣布,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。谥号带有评判性,相当于盖棺定论。

    而在谥号同样有等级区分,帝王的谥号,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,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、刘恒谥文帝、刘启谥景帝,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。

    但是从唐朝开始,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,例天宝十三年,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“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”,李世民为“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”。

    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,一般都偏长,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,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“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”,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,亦为奇葩。

    所以在唐朝时期之后的皇帝,其谥号已经缺乏制定谥号本身的意义所在。张嘉师对于这种专挑好听的谥号,表示极度鄙视以及无语。

    当然,哪怕是努尔哈赤的谥号,都是有着相应严格规定的。毕竟命谥的用字,有特定的规范,不可随意用字,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;而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。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,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。南明上的是“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”,清代定鼎中原后,追赠崇祯的谥号为“庄烈帝”。

    谥号最初用一个字,后来有两个字的,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、魏安厘王(魏安僖王),还有三个字的。例如贞惠文子;后世又有增字,甚至多至一长句的。谥号含有褒贬之意。最高的褒扬就是文、武,还有成、桓、昭、穆、景、明等也是褒字:厉、幽、炀都是贬字,冲、殇、愍、哀、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。按前人记载,议谥是在将葬之时。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:楚太子弑父,谥父为灵,岂料其父尚未瞑目,虽然不能开口说话,却急巴巴地睁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